如何正確使用日本 Corona 濁度計 UT-21?
發布時間:2025-06-09 點擊量:202
一、使用前的準備
儀器檢查:
校準準備:
環境準備:
選擇合適的測量環境對獲得準確結果意義重大。環境溫度應保持相對穩定,通常儀器的工作溫度范圍在 5℃ - 40℃之間,超出此范圍可能會影響儀器的性能。例如,在高溫環境下,儀器內部的電子元件可能會因過熱而工作異常,導致測量誤差增大5。
環境濕度也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,濕度過高可能會引起儀器內部電路受潮,影響其電氣性能。一般建議環境濕度在 85% 以下。同時,要避免測量環境中有強磁場干擾,強磁場可能會干擾儀器內部的電子信號,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。
二、測量操作過程
樣品準備:
儀器操作:
接通電源后,等待儀器進行自檢。自檢過程中,儀器會自動檢查內部電路、傳感器等部件是否正常工作。待自檢完成,顯示屏上會顯示相應的提示信息。
進行校準操作。按照儀器說明書的指引,將低濃度的標準濁度液注入測量池中,放入儀器的測量位置,然后在儀器操作界面上選擇校準功能,并輸入標準濁度液的濃度值。儀器會自動測量該標準液的濁度,并與輸入的濃度值進行比較,自動調整測量參數,完成低濃度校準。接著,用同樣的方法對高濃度標準濁度液進行校準。校準完成后,儀器會顯示校準結果,若校準結果不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,需重新進行校準操作。
校準完成后,將待測樣品緩慢注入清潔、干燥的測量池中,避免產生氣泡。因為氣泡會干擾光線的傳播,導致測量結果出現偏差。將測量池放入儀器的測量位置,關閉儀器的測量室門,以避免外界光線干擾測量。
在儀器操作界面上選擇測量功能,儀器開始測量樣品的濁度。測量過程中,不要觸碰儀器或移動測量池,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的穩定性。測量完成后,儀器顯示屏會顯示樣品的濁度值。
三、測量后的處理
數據記錄與分析:
及時、準確地記錄測量數據是不可少的。記錄內容不僅要包括測量的濁度值,還應記錄測量時間、測量地點、樣品來源等相關信息,這些信息對于后續的數據分析和結果評估具有重要意義。例如,在對同一水體不同時間的濁度進行監測時,結合測量時間可以分析濁度的變化趨勢7。
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,判斷其是否符合預期。若測量結果與以往數據或理論值偏差較大,需考慮重新測量或檢查儀器是否存在問題。可以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。
儀器清潔與維護:
測量完成后,應及時清洗測量池。先用蒸餾水沖洗測量池,去除殘留的樣品,然后用干凈的軟布擦干。若測量池中殘留有難清洗的污漬,可以使用適當的清洗劑進行清洗,但要注意避免清洗劑對測量池造成腐蝕。
對儀器進行全面清潔,用干凈的軟布擦拭儀器外殼,去除灰塵和污漬。定期檢查儀器的內部部件,如光源、傳感器等,若發現部件老化或損壞,應及時更換。同時,按照儀器說明書的要求,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準和性能測試,以確保儀器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。
儀器存放: